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资讯

建筑用能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8-01-11 来源:admin 点击量:

2008 年中国建筑行业能源消费相关的 CO2 排放为 1260 百万吨,占当年 中国 CO2 排放的近五分之一 (齐晔 2010)24。

  中外有关文献对中国建筑未来的用能和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情景做出 了评价,包括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能源 基金会25、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中国能源组以及国际能源署(IEA)。 因为各个研究机构的分析所用模型的结构、基准线设定、假设条件 以及模拟方法和模型的精度不尽相同,因此其分析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目 前各个主流研究机构预测在基准情景下,中国建筑部门 CO2 的排放量在 2020 年将 达到 1800~2800 百万吨,2030 年将达到 2500~4000 百万吨。

  而许,黄和殷(2010)从全寿命分析的方法入手,在考虑建筑安装、建造和拆除 及回收过程中的能耗及排放的条件下,预计中国建筑业 2020 年的排放将达到 4500~5000 百万吨。Fridley et al (2008) 同样用全寿命分析的方法预测了中国公共建 筑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他们预测基准情景下中国公共建筑 2020 年 CO2 的排 放量为 1220 百万吨,而政策情景可以减少 2500 万吨的排放。

  能源研究所(ERI 2009)和国际能源署(IEA 2007)的模型包括了能源市场和终端能 源需求的收入和价格弹性等经济学分析方法。 IEA (2007)和能源所(2009)的基本情 景都假设能源效率在分析时段里没有显著的提高,未来的发展仍然沿用目前主流的 技术,新能源和其他减排技术发展将比较有限。而政策情景则假 设终端能效有显著提高,低能耗或零能耗建筑将成为未 来新建建筑的主流,同时也假设在有效的气候政策影响下,新能源,节能生活方式以及其他减排技术迅速普及提升。

  清华大学、能源基金会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分析侧重建筑技术的改善进步, 没有描述终端消费者对能源价格的反应机制, 其分析假设主要是从工程师角度考虑 未来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和既有建筑改造以及各种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高。而 Fridley 等的研究从全寿命周期分析的角度,考虑中国商业建筑能效和终端 用能产品能效的提高对减少建筑用能和 CO2 排放的贡献。

  IEA(2007) 预测 2020 年和 2030 年,政策情境下中国建筑能耗引起的 CO2 排放 将分别比基准情景下降 15%和 25%。而能源所(2009)的研究预计在低碳经济发展情 景下,建筑部门的 CO2 排放在 2020 年和 2030 年将分别相比基准情景下降 20%,而 强化低碳情景建筑部门的排放到 2020 年和 2030 年将分别下降 22%和 30%。能源基 金会和中国建研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绿色建筑和强化及提升建筑节能标准的情 境下,中国建筑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在 2020 年前后出现拐点,其减排潜力到

  2030 年将可以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莫争春 2011)。另外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

  的研究,节能照明和节能家电产品在中国的推广到 2015 年和 2030 年分别 可以减少 78.4 和 159 百万吨 CO2 排放。

  虽然不同模型对建筑部门的基准情景和政策情境下用能需求和碳排量的预测有 较大的差异,但是各个分析结果都表明中国建筑领域蕴含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